「Leica紀念機種多如牛毛,很多人專門搜集,樂此不疲。但坦白說,很多型號名過於實,尤其以M6最為氾濫,例如愛德華王子皇家婚禮版(M6 Royal Wedding Edition)、股票上市版(M6 “Ein Stuck")及哥倫布新大陸特別版(M6 Columbo 92)等,它們只是以原有的現役機身去印上圖案包裝,內裏卻沒有什麼收藏或欣賞價值。」C9.99 Antique Cameras & Equipment主理人Ming一開始便強調說。
Black Paint 戰地攝記
「相信熟悉Leica的朋友也會知道,當年廠方為着前線軍人及記者需要,於1958的M2型號中,總共加入了1871部Black Paint全黑版本,特意在金屬製外殼、轉盤和快門桿烤上黑漆,避免在戰場因相機反光而洩露行蹤。由於當時的手工塗漆工藝遠不如近代先進,故在使用過程中,容易磨損的部分會因黑漆起泡而逐漸脫落露銅,黃銅氧化後的色澤變化,卻呈現出一種獨有的滄桑感,這缺點反而成為Black Paint系列往後發展的歷史印記。」當年戰地記者用來行軍走壁,要「攝獵」的是剎那影像,現在愛用Leica相機的人所追求的也是同一件事情。
「與民用型號不同,軍用版本一般都會在編號的最後加上K字以作識別。瑞典皇家軍隊於1960年訂製了一百二十五台IIIg軍用相機供隊員使用,機頂後方及鏡身均刻有瑞典皇家的三皇冠標誌,所以這一版本的IIIg又被稱為三皇冠版。」Leica最後一台使用螺絲卡口的相機Leica IIIg,其實比更先進的M3遲了三年才推出,原因是當時還有很多人在使用螺絲卡口介面,需要有一台相機來作過渡點,取景器加入了90mm線框,機背還增設ISO感光度指示,方便攝影師記下使用着什麼菲林。「古董相機和手錶兩者很相似,除了產量稀少,還有歷史感。知名戰地攝影記者的故事,加上經歷槍林彈雨洗禮,為它們增添不少色彩的同時,也令我們能從側面了解世界歷史發展。」Ming如是說。
Leicaflex 單鏡反光
剛在美國亮相的Leica SL定下他們踏足「無反相機」領域之第一步,復古外形以1968年的單鏡反光型號Leicaflex SL作設計藍本,這令更多愛好者渴望知道當年旁軸相機以外的發展故事。「戰後的Leica雖然憑着M3而大受歡迎,卻逐漸被處於遠東的日本追趕過來。當年的《Life》雜誌攝影記者David Douglas Duncan和Horace Bristol在一次日本旅程中,發現Nikon已推出了很多專業單鏡反光相機和鏡頭等配套,大量購買回國後直令Nikon變成美國家喻戶曉的品牌。」面對這些外來挑戰,Leica方面也意識到必須開始生產SLR相機,並將之命名為Leicaflex。
「整個系列共有三代,分別是Standard(1964)、SL(1968)和SL 2(1974)。有別於往後與日本Minolta合作的R3,Leicaflex是在德國原廠自行開發。儘管他們的研究進度比日本相機廠足足落後五年,但德國在光學設計領域還是擁有一定優勢。例如在單鏡反光系統中,觀景窗的亮度是跟隨所接鏡頭最大光圈值的大小而有所不同,愈大光圈值的鏡頭便會愈見明亮,這一特性間接或直接地影響到後來的相機製造哲學。」除此之外就是震動問題,因為內置了快門煞車功能及反光鏡緩衝裝置,雙重運作下提供了相當顯著的減震功效。及後第二代的SL更擴闊了點測光範圍,加強了TTL測光準確度,由此可見當年開發者的造工技術和設計思考的重點。
「說到復古設計,最後不得不提前年的Leica M Edition 60紀念版。雖然是數碼規格,但翻到機身背面,卻沒看見一貫複雜的操作按鈕和藍寶石玻璃LCD屏幕,熱靴後方也沒有擴充電子觀景窗用的電子接點,只剩下一顆控制ISO的圓形轉盤,這意味我們在拍攝過程中僅能透過經驗設定快門速度、感光度與光圈等數值,同時也不能在拍照後隨時檢視成像結果,與舊式菲林相機無異。」還原基本步,素來也是攝影的吸引力法則。
追溯新聞歷史 Click me for details
|